第一条 为规范淮阴工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捐赠项目管理,确保捐赠项目顺利实施,根据《淮阴工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章程》和国家有关法规,结合淮阴工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项目工作特点,制定本办法。
第二条 捐赠项目必须符合《淮阴工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章程》规定,符合基金会的开办宗旨。捐赠项目的开展要体现社会公益性,并充分表达捐赠人的意愿。
第三条 捐赠项目的分类
1.根据捐赠者意愿,可以分为限定性捐赠项目(有限定性用途的捐赠)和非限定性捐赠项目(无限定性用途的捐赠);
2. 根据基金使用方式的不同,可以分为留本基金(只使用基金利息或增值部分的基金)和非留本基金(使用基金本金)。
第四条 限定性捐赠项目在相关协议(或具有同等效力的文件)签订完毕且捐赠款到账后,受益方到基金会办理捐赠项目立项手续。
第五条 非限定性捐赠项目要根据基金会非限定性资金状况和学校发展需要,由基金会秘书处制定资金使用方案,报理事会批准决定,受益对象为符合《淮阴工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章程》资金投向的单位或个人,但不包括为基金会提供主要捐赠的自然人、法人或其他组织。根据理事会审议通过的非限定性资金使用方案,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到基金会办理项目立项手续,并负责实施。
第六条 捐赠方与受益方可结合捐赠项目的实际情况,制定该项目或基金的管理办法、章程等。
第七条 学校各部门、学院在争取社会捐赠过程中,应与基金会取得联系,接受有关项目设立、资助对象、捐赠用途、捐赠协议等方面的业务指导,并报基金会存档备案。
第八条 捐赠协议签署完毕后,由校基金会立项登记,实行项目责任人负责制。由协议中指定的部门、学院负责人或学术带头人为项目负责人,负责项目的规划、管理、实施,并对项目按时完成和完成质量承担责任。遇特殊情况需要更换项目负责人时,必须报基金会备案。
第九条 捐赠项目的实施遵照捐赠协议有关规定,捐赠资金须专款专用,不得挪用。项目受益单位因故确需改变捐赠资金用途或变更项目实施方案时,应及时向基金会提交报告,经协商获准后,方可按变更后的方案执行。因故不能执行的项目,基金会与捐赠方协商变更项目受益单位。
第十条 所有捐赠款项一律进入基金会帐户,集中管理,统一核算。接受的实物捐赠(如仪器设备、车辆、建材等),除与捐赠方签订协议外,还须报基金会备案,并按相应规定办理财务及资产入账手续。
第十一条 基金会将根据情况对捐赠项目的执行进行动态管理,在项目结束后对项目效果进行评估,及时向捐赠人和社会公布有关项目的重要信息。
第十二条 基金会于每年向理事会提交年度工作报告,一切财务活动接受监事和校内、外有关部门的检查和监督。
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基金会秘书处负责解释。
第十四条 本办法经理事会表决通过。自发布之日起执行。